求郑州详细历史和改革的发展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郑州地上、地下资源丰富。
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夏、商王朝的都邑,夏、商、郐、管、郑、韩6次为都(登封、新密、郑州、新郑),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经验
在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科学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经验和路子。 (1)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充分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如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2) 改善生态环境 a、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现代科技支撑,而农民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合作方式,农民负责按标准生产,并按合理价格定向售出,这样能有效发挥各自优势。
明确土地利用目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知识:首先,明确土地利用目标是耕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制定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目标。
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学会正确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培养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首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